大行韩博士:自行车行业应该走出去了
2020-12-15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我们老百姓的智慧和努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吸收大量的外汇,国强民富,可喜可贺。
而在今天,中国已经逐步摆脱“世界工厂”的形象,开始更进一步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都希望中国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能够再上一层楼,让国际影响力再大一点!
那么目前如何才能再上一层楼呢?那就要看看我们的短板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有两大短板,即技术与设计层面的创新,以及品牌与产销渠道的国际化。这些议题各行业也讨论了很多年,有些企业已经着手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成功,多半与充分践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有关。
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竞争与博弈会继续下去,所以实现产销“国际化”往供应链上游走事不宜迟。今年自行车、电动车因为疫情缘故生意火爆,而此“旺季”估计还会随着国外疫情的起伏延续两三年,所以现在更是机不可失,自行车企业应该借此契机,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实行企业和产业升级。
如何才能走出去、引进来?首先最有效和保险的办法就是主动选择入股一些合适的欧美企业。毕竟在自行车领域,欧美企业是国际技术和骑行时尚的标杆。
这里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二十多年前,美国闪电公司欠下台湾供应商美利达很多货款,周转失灵,面临倒闭。美利达只好以债换股成为闪电股东,参与企业经营。因此美利达也掌握了不少国外品牌经营之道,知识内在化后,短短几年间从以代工业务为主的工厂华丽转身成为产销俱强的国际名牌,被动地“走出去”。而闪电也化危机为转机,发展为更加知名的国际大牌,依约回收了此前售出的大部分股份,传为业界佳话。
同样来自台湾的巨大工业更勇猛,基于本身很成功的代工业务,上世纪末即主动出击,先后在欧美成立分公司,推广自主品牌GIANT,起初连年亏损,拆东墙补西墙,但坚持十多年后,终于成为全球知名自行车企业。但整体而言,成本和风险都较大!
选择入股公司的时候,有三种类型的公司团队可以考虑。一是当地的进口贸易公司,二是拥有自主技术(含设计)和品牌的营销公司,三是有能力的营销创业团队。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市场经验、渠道和经营团队,这些都是我们最需要的。
找物色投资对象需要多方尝试。最近欧美自行车电动车企业生意很好,不一定会急于找新的资金,但对他们而言,来自中国的优质供应商本身就是重要的伙伴,最终能否合作得成,就要看双方的战略眼光了。
我们厂商还可以考虑对已合作的现有优质欧美客户进行投资,毕竟“生不如熟”。另外,近年很多投资公司看好自行车行业,国内厂商也可以主动找到优质国内外的投资顾问,请他们担任“媒人”撮合投、产、销三方达成互利共赢的战略关系。现在的投资顾问公司很成熟规范,他们可以负责介绍、审核、挑选对象并参与谈判,最终由企业老板决策拍板。隔行如隔山,这种“专业媒人”的费用可不能省。
我们大行集团这些年通过创新、产销方面的努力,立足国际后走进(回)国内,对国际情况也许有一点经验可以分享,已经有三十多家国内外企业实质参与,欢迎同业多多探讨。
在对外投资策略方面,我的建议是,投资比例最好在25%到49%之间可以给当地经营团队充分发挥的机会。而中方企业必须参与董事会,了解学习其经营之道,并广结善缘。
当然,合作双方还可以采取股权置换的方式进行合作,实现双方利益关联。
此外,中方企业最好安排优秀员工在当地参与工作,以学习为主。
国内参与投资方还可以采用(联盟)公司的方式,让有资质、兴趣相同的企业参与,团结就是力量,也有利于分散风险,订单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
今年也有几家国内厂商到国外设厂,以应对反倾销或降低成本,长期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企业想要顺顺当当走出去,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我们产业的角度,我们建议政府可以订立至少为期五年的发展计划。预算主要用于宣导方案、补贴专业的市场调查,以及评审、谈判等环节,甚至包括对参与企业进行合理的鼓励补贴,以提高商务和法务的整体水准。
有了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企业在投资对象遴选、投资进程监督与数据分析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专业人员的辅导,并分享经验给更多的企业或行业。
现在政府参与对外投资已经不是新鲜事,不过大都集中在高科技方面。而轻工产业的“走出去”虽然相对好像不那么高大上,但经济体量大也很重要,有了政府的参与处理,号召力自然大不相同,得到的经验也更有参考和普及的价值。
事情办得好,产业升级,税收自然上涨,国家形象也自然提升,皆大欢喜。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敬请多多指教。如有问题,也欢迎留言提出。